主要内容:因疫情影响,“寻迹”在8月16日—22日对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了解之后,根据防疫要求,响应国家号召,最终选择孝感汉川市的善书文化作更细致的了解,并进行探访。
“寻迹”团队于2021年8月26日走进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川善书”宣讲地——北街书馆,对55岁的省级传承人熊乃国先生进行了近两个小时的采访。
汉川善书由清初开始的“圣谕”宣讲活动发展演变而来,于清乾隆年间形成“汉川善书”曲艺。传统的表演形式为一人徒口说唱,民国时期发展为二人或多人分行当说唱。其表演程式分“宣”、“讲”、“答”、“对”等项,内容多高台教化和劝善祈福的色彩。唱腔曲调有【大宣腔】、【小宣腔】、【丫腔】、【梭罗腔】、【怒斥腔】、【哀思腔】等。汉川善书较为常见的传统节目有《滴血成珠》、《蜜蜂计》、《安安送米》和《节烈坊》等。
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即使是网络上不尽详细的介绍中也存在诸多误解,例如乏味守旧之词,其实并非如此,在短短两个小时交流中,熊先生对故事的讲演之生动、人物之渲染实在让我们敬佩,对情绪的表达与话语的诠释能力非我辈能敌,我们准备的一些问题仿佛不必问出口就已经攘括在熊先生的言语故事之中。
(图为熊乃国先生看“寻迹”团队资料)
在谈到传承发展时,熊先生不停挠头,说:“如今有不少00后对我们这个善书啊,感兴趣的很,但是,家长不同意,只能偷偷跑到我这里来学,孩子愿意跟着我学,我当然愿意教,但这并非长久之计。”因为善书属于民间艺术,即使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无法进入编制,进不了编制就没有保障,难以发展,再加上熊先生这个年龄段,对新兴技术例如网络的运用并不熟练,在谈到对善书的宣传时,熊先生说道:“线上的普及面虽然能更广,但着实用不明白,连仅有的一个抖音号都是我19岁的小徒弟帮忙搞得。”这位被熊先生数次提起的小徒弟张安豪,因当天忙于学业,我们未得相见,稍有遗憾。
(图为熊乃国先生与采访者交谈画面)
在和熊乃国先生的交流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作为传承人的担当和热血,还有艰辛与迷惘。也十分期盼善书的境地能得到真正的改善,宣讲之地能得到更好的归处,宣讲活动能更加丰富,宣讲之人能获得更好的待遇。
(图为汉川善书团队历年奖项)
( 图为宣讲地与熊乃国先生部分手书)
“寻迹”团队将继续宣传汉川善书,宣传非遗文化,认识非遗,了解非遗,有利于非遗文化的传承,有利于乡村振兴,有利于提高对中华文化整体性和历史连续性的认识,有利于加强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有利于提升民众的文明素养,构建和谐社会。
(图为寻迹实践团成员)
寻迹实践团队成员:张佳贝 向晗慧 夏霆威 尹兰心 全莉华 曹政
采访者&责编:张佳贝
拍摄者:娜米叭子
指导老师:梅秀花 李祖兰